欢迎访问 中医门诊舆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就诊指南 > 正文

点滴温暖 |一封感谢信叨出五载邻居情

2025-08-22 作者:佚名 来源: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生命的价值,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与坚守;医学的精神,在于细致入微的关怀与追求。今年,宣传中心推出“点滴”新闻专题,聚焦医院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努力、每一次挑战、每一步精进、每一次感动……在这里,“点滴”不仅是一个量词,更是一种精神的写照——它承载着医者仁心的温度,彰显着专业精进的高度,传递着生命至上的信念。

  从一滴水珠折射阳光,从一个瞬间见证永恒。“点滴”新闻专题将通过记录医院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展现我们每一位员工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付出。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正是推动医院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始于细节、成于专注,共勉!

  图为老人(中)与杨江辉(右)、马序竹医师在门诊合影

  近日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客户服务中心

  收到了78岁老人送来的两封感谢信

  一封写给治好了其严重泌尿系统感染的

  马序竹医师

  致敬临床技艺

  一封信则表扬了自己的“邻居”

  病理科技师杨江辉

  正是这封信

  叨出了一段默默五载的邻居情

  一次意外的敲门 开启五年的关怀

  张大爷住在一楼,杨江辉的房子在同户的五楼,平时出租用。2019年冬,租户反馈冬季暖气不热,社区组织几位房主了解情况,在大家的努力下,暖气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调解过程中,杨江辉从居委会处第一次得知一楼的老人70多岁了却是独自居住。

  “邻里关系,多一点关心就多一点温暖。”抱着这样的想法,杨江辉趁着休班,提着一袋水果,敲响了张大爷的家门。大爷一脸的诧异,嘴上也不禁怀疑,“你为什么来看我?”“邻居串串门。”

  杨江辉在检查病理切片质量

  第一次走进张大爷的家,杨江辉被老人独居的真实生活状态触动了。从此,他自觉心里多了份牵挂,主动和老人加了微信,日常联系,逢年过节都会去探望老人。

  “每逢过年过节都来看我,给我买东西,问候我身体情况,让我年节不再孤独,有时候他过年节忙过不来就快递礼物过来。”张大爷说。

  “我想让老人知道,这个世界有人惦记他。”杨江辉说,他曾带着儿子一同前往探望,“我家里也有父母长辈,我父母也都很孝敬长辈。上行下效,我觉得这是一份现成的孝道教育、公益教育。”老人为了表达感激,曾在一次春节探望时塞红包给孩子,可杨江辉说什么也不肯收,老人又不开心。怕老人再多心,之后他就都只身前往了。

  “我们非亲非故,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对我一个孤独老人的关心是真诚的、无私的。”张大爷在感谢信中写道。

  两次帮助让老人有了生的指望

  疫情的三年,是一段艰难的日子,社会秩序被打乱,物资紧张。在最艰难的时刻,杨江辉成为了张大爷最坚强的依靠,一次次,冒险为老人送去口罩、药品和食品等,家里只有两板的退烧药,分给了老人一板。

  2022年12月疫情期间老人低烧,杨江辉为老人送去食品、水果和药品

  时间来到2025年1月中旬,正值三九寒冬,张大爷发作了严重的前列腺炎,尿频、尿急、尿血、尿疼、尿失禁一股脑袭来,继而诱发了老人的基础病,心脏、呼吸功能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为是老毛病,张大爷起初并未在意,但随着病情越来越重,尿液浑浊不清又带血。他只得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基础检查,血液检查指标中,单白细胞指标就高出了2万多倍,于是赶紧辗转大医院求救。在人满为患的医院里,苦苦等待、身体不支时,张大爷给杨江辉打去了电话。

  杨江辉下班后赶紧去探望,后又帮忙预约马序竹医师的门诊,验血、开药、输液,老人体力无法企及的,杨江辉忙前忙后跑腿。“疼痛止住了,当夜一口气睡了5个多小时。”张大爷到此终于又重燃起生的希望。经过保守治疗及一周的住院治疗,张大爷又重拾了平静的生活。趁着复诊,他把两封感谢信郑重地交到医院客户服务中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仁爱无私的道德准则,杨江辉把它融入到了我的日常生活中。”张大爷不无尊敬地说。

  把“家文化”播撒到院到更远

  杨江辉参加拉萨半程马拉松,在终点高举单位团旗冲刺过拱门

  提起杨江辉,病理科的同事们都昵称他辉哥,这种家文化是科主任尹洪芳提倡和认可的,“团队和谐了,才会团结,干劲才足。”尹洪芳说。而杨江辉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心慕的团队文化——为同事制作美食,活跃科室的氛围;从2014年入职,杨江辉逢春节必排自己的班,让同事们回家过年;熟悉杨江辉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跑步发烧友,参加过大大小小的马拉松有40余场。而他从马拉松赛场拿回来的最有纪念意义的奖牌和参赛号码布,被尹洪芳高调地悬挂在办公室的墙面上,“我们就是要尊重每个员工的兴趣爱好,热爱生活,才会热爱工作。”尹洪芳说。

  在杨江辉的带领下,很多病理科同事、医院同事加入到单位跑团中,“每一次努力都是幸运的伏笔。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和坚持中,终将明白努力奋斗的意义。在最美好的晨光里努力奔跑,没有辜负时光,也没有辜负自己。”每天晨跑,杨江辉都会在朋友圈发布一条“每一次努力都是幸运的伏笔”为主题的动态。

  杨江辉周末在奥森陪盲友跑步

  杨江辉还带着儿子加入到社会助盲跑团组织中,多次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以一对一带领的方式,帮助盲人群体实现“我想知道风从耳边掠过是什么感觉”的淳朴愿望。年初,杨江辉还鼓励儿子拿出压岁钱,和自己一道爱心捐款,爷俩分别为贵州山区的两名儿童进行了捐助。

  杨江辉主持北京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学术年会病理技术学组会议

  杨江辉,无论是病理技术岗位上默默无闻的技师,还是作为78岁独居老人的一名热心邻居,亦或是很多人口中的辉哥,你善良的举动、奔跑的样子,都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