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医门诊舆情网!
一位本院同事的家人最近频繁出现心脏不舒服,时不时胸闷、心悸,像有块石头压着。作为医生,他的初步判断可能是心肌缺血,而且他深知只凭普通的心电图诊断是不够的,于是立即来到心脏功能科预约动态心电图检查。
医生结合其症状综合研判后,认为实际问题可能并非单纯心脏异常,建议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基础上,同步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检测?没必要吧。”他平时没感觉血压高,只是偶尔劳累时稍高。经过详细讲解,他最终采纳了建议。
动态心电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出来后,他看到报告时愣住了——密密麻麻的数据中,收缩压与舒张压多次超出正常范围:10:34,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25mmHg;19:04,收缩压177mmHg、舒张压131mmHg;19:30,收缩压172mmHg、舒张压121mmHg……一连串的异常数值像警钟一样敲响,原来那些让他以为是心脏问题的胸闷、心悸等,竟然真的是高血压在“作祟”。
此刻,他庆幸听从建议及时发现隐患,又深感后怕:若当时固执己见,仅做动态心电图而忽略血压监测,可能延误诊断,酿成严重后果。
启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高血压这个隐形“杀手”正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数亿人,且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高血压不仅会引发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还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脏损害等严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如中风后偏瘫、肾衰竭需透析等)会显著提高致残率,是导致我国居民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而诊室血压测量,就像在茫茫大海中盲目撒网,常常难以捕捉到高血压的真实“踪迹”。这时,动态血压监测作为一种更精准、全面的监测手段,犹如“健康哨兵”,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健康,揪出那些隐藏的健康风险。
该病例折射出大众对自身血压以及动态血压监测这项检查的关注不足。对于疾病而言,精准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若首次诊断方向性错误,后续治疗必将徒劳。此案例不仅帮助患者找到致病根源,也为年轻医师上了生动一课——临床诊疗需透过表象抓本质,避免被表面症状迷惑。同时,这也反映出当前公众乃至部分医护人员对动态血压监测的重视不足,其临床价值尚未被充分重视。因此,提升公众与临床对动态血压监测的认知,对精准评估病情、防控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疾病表现往往错综复杂,症状背后的原因可能并非直观所见。临床诊断需全面细致分析,方能精准定位病因,确保治疗有效。
在高血压高发的当下,血压监测是守护心血管健康的关键环节。动态血压监测作为更先进的方式,通过佩戴专用仪器,在日常活动与睡眠中实现长时间、自动、定时测量,可全面、准确反映血压波动,为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动态血压监测?
根据《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以下情况建议完善动态血压监测:
1.诊断高血压:对于新发现的1级-2级诊室高血压患者,需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明确高血压诊断。
2.筛查隐蔽性高血压:推荐超重或肥胖、吸烟者以及合并代谢综合征、慢性肾脏病患者等可能存在隐蔽性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对于诊室血压处于正常偏高水平,还未见明显的靶器官损害,而又无其他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需考虑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筛查隐蔽性高血压,以免漏诊。
3.评估特殊血压情况或相关疾病: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发现发作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卧位高血压等,并根据这些血压特征识别某些疾病,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帕金森病等。
4.评估降压疗效: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可以了解患者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血压的控制情况,包括血压是否达标、血压的昼夜节律是否改善等,从而指导医生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剂量和服用时间,实现个体化降压治疗。
5.监测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对于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应加强随访,推荐每年进行1次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可能进展为持续性高血压的患者。
6.服用降压药物后诊室血压仍控制不佳的患者:对于持续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可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降压方案。
7.服药后诊室血压<140/90mmHg的患者,若出现新发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或靶器官损害,或靶器官损害进行性加重者:应评估24小时、白天、夜间血压是否达标,有无清晨高血压,以排查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
8.特殊人群监测:高危孕妇人群、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已知血压水平随季节变化波动的患者,或合并慢性肾脏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每年在夏季和冬季至少进行一次动态血压监测,以及时了解昼夜血压波动情况,警惕夜间血压升高。
动态血压监测有什么作用?
1.精准识别特殊类型高血压:准确区分“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避免常规测量误差导致的误诊误治。例如,部分患者因医院环境紧张致血压升高,或在医院测量正常但日常偏高,动态血压监测可反映真实情况。
2.揭示血压昼夜节律:人体血压呈“两峰一谷”规律(清晨6-10点、下午4-8点较高,夜间降低)。动态血压监测可清晰绘制“血压曲线”,帮助判断节律是否正常。若出现夜间血压不降反升等紊乱情况,提示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需针对性调整治疗。
3.评估降压治疗效果:全面反映降压药物在不同时段的效果,如判断晨间用药能否控制下午血压高峰、夜间血压是否达标等,助力精准调整用药,避免盲目治疗。
高血压虽发病隐蔽,但动态血压监测这一“安全报警器”能让其无处遁形。了解相关知识、关注自身健康、积极防控高血压,才能守护生活的健康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