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医门诊舆情网!
编者按
目前我们已经可以获取到海量数据了,随着监测手段越来越丰富,包括卫星、传感设备的广泛应用,数据每时每刻都在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山川、不用的设备以及不同的人身上产生。
联合国平台、各国政府、科学部门以及私营部门都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来获取数据。过多的数据,尤其是过度无序的数据正成为科学界、商界等新的烦扰。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并不缺少数据,但是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翻译成真实社会中所能理解的语言;如何基于社会和人的基本需求开发数据来解决环境问题,正在成为新的挑战。
数据固然重要,但我们的目标是解决环境问题,我们需要基于数据采取行动,而不仅仅是对数据进行分析。
”气候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近些年,众多地区、国家和企业都宣布了其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减排甚至碳中和目标,欧盟和英国都宣布2050年达到碳中和,中国也承诺2030年比2005年碳强度减少60%-65%。目标有了,问题也来了,微观层面怎么实施?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工具,而大数据等新技术也正发挥着帮助人类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独特价值。大数据是指将数量巨大、杂乱无序的数据进行高速、有效加工,形成高质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的技术。其实说大数据是新技术也有些牵强,几十年前就有了数据挖掘这样的技术,而大数据是数据挖掘技术在基础设施(数据处理时间和空间能力等)升级上的产物。数据量,无论是大还是小,能够服务于社会和人的需求才是有价值的资源。例如疫情期间杭州采用的健康码,通过自我填报结合后台大数据验证的方式,为疫情防控,阻断传播做出了特别贡献。而本次中国三大通讯运营商的短信查找近期访问地以控制疫情扩散的功能,也是把数据充分应用于业务场景发挥到了极致,真正帮助社会系统提升了效率。中国的大数据红利时代也正在到来。
我们此刻的语境是应对气候变化,解决环境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减少碳足迹以及提升社会系统的效率。大数据应用于气候变化的领域有很多,比如采集气象数据预测分析气候变化趋势、验证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等。
Google利用卫星图像和数十年的海量数据对乌尔米亚湖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和分析,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中国科学院利用大数据对地区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等;IBM通过大数据帮助Vestas提升风力发电机精准定位、实现最优能源输出的效果。这些应用都非常有价值,但听起来似乎离我们每个人还稍微有点远,也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主要目的是希望分享和分析大数据在人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中有哪些成熟或者潜在的应用,让数据助力我们每个人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环境问题。我们并不缺乏数据,而是缺乏利用数据的工具,通过数据建立人与人、人与物就可持续议题的互动,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最高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笔者认为大数据应对气候变化应该朝着这几个方向努力:高频、触手可及、有趣而有意义。首先分享一个应用案例:高德近期与北京市交通委合作,在高德地图里推出了北京地铁公交拥挤程度的直观展示,这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数据的共融合作来为民众提供低碳服务的案例。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Clicking Clean”报告对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的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情况进行了盘点和排名。
“Clicking Clean”报告对BAT等中国科技巨头的数据中心用能情况进行的排名显示,中国企业在清洁数据中心这个领域都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虽然这与中国的主要电力来源是煤电有直接关系,但走向全球的中国科技企业要参与全球竞争,在节能环保领域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相对来说,数据基本都是被政府和科技巨头们掌控,如何分享数据,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共融合作是下一步各方的主要发力点。美国白宫通过分享政府的气候变化相关数据(https://www.data.gov/climate)鼓励私营部门利用政府公开数据,开发更多的应用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和工具,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尝试。当然除了数据本身,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能将数据的价值充分挖掘并发挥出来,这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也需要政府和私营部门更深入的合作,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工具,通过数据为社会和人类的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END -文|晏路辉(碳阻迹创始人CEO,联合国IPCC第五次及第六次评估报告评审委员会成员)编辑:胡文娟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03期
下一篇:揭虚拟货币借贷业务背后的江湖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