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医门诊舆情网!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在海外却在加速扩散。WHO数据显示,截至3月19日,新冠疫情已蔓延至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全球累计确诊209,839例,中国以外新增确诊达16,498例,当日中国内地新增确诊只有39例,全部为境外输入病例。
我们研究发现,目前各国疫情确诊人数和其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统计关系:人均GDP高的国家,其每百万人确诊人数也较高。我们认为有三个可能原因:一,经济相对发达国家的人员流动性通常较大,国际化程度也更高,可能容易造成疫情感染和扩散;二,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率相对较高,而目前临床数据显示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更大,也造成了这些国家确诊人数的上升;三,发展中国家的卫生保健系统通常也相对比较落后,大规模进行病毒检测的能力不足,导致确诊病例数较低。
第三种可能尤其值得重视,因为这意味着目前的全球确诊人数依然可能被低估。因此,目前全球在关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疫情防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疫情在发展中国家的扩散。WHO也一再强调,经济落后国家的卫生基础设施更为薄弱,疫情一旦在这些国家传播,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危害。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愈发需要各国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共抗疫情。
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显著冲击。一方面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扩散,不确定性急剧升高,投资者信心受挫,从而引发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另一方面各国为控制疫情传播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和交通运输,对经济按下暂停键,从消费端和生产端两个方面同时对经济运行带来压力。我们从资本市场、贸易、产业链和跨国投资四个方面对疫情所带来的对国际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资本市场
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美股在不到两周时间内(3月9日-18日)四次熔断。除去疫情造成的恐慌情绪之外,近期世界经济增速普遍放慢也是资本市场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A股估值处于历史相对较低水平,和其他主要资本市场相比,在本次疫情中下调幅度相对较小;
●贸易
过去几年全球贸易增长明显放慢。CPB全球货物贸易指数显示,2019年全球贸易量较2018年减少0.5%,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下降,预期新冠疫情将进一步降低全球贸易增速。德国、韩国、墨西哥等贸易依存度较高国家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严峻;
●供应链
全球中间产品占全部货物贸易量占比已经超过一半,全球供应链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美国、德国分别成为东亚、北美以及西欧地区的产业链中枢。疫情对产业链形成冲击,尤其对全球价值链融合程度高的行业,例如汽车、电子和机械设备,影响将更为明显;
●跨国投资
疫情使得企业营收降低,信心受到影响,不利于跨国投资发展。联合国贸发会预测疫情会降低202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5%至15%。值得注意的是,和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不同,跨国投资更加关注投资目的地的市场环境和长期发展前景。今年是中国《外商投资法》实施的第一年,中国正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和扩大对外开放,我们预期中国将依然是外商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一新冠肺炎疫情海外传播情况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在海外却在加速扩散,欧洲成为“重灾区”。继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当地时间1月30日宣布新型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之后,3月12日WHO进一步宣布新冠疫情已经成为“全球性流行病(pandemic)”。WHO数据显示,截至3月19日,新冠疫情已蔓延至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全球累计确诊209,839例,中国以外新增确诊病例数远远超出中国,达16,498例,海外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其中,病毒感染人数超1000的海外国家有15个,意大利成为海外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确诊病例达35,713例,其他国家如伊朗、西班牙、韩国、法国、德国、美国等也处于疫情加速扩散状态。图1 中国以及中国以外每日新增病例数对比,例
✥截至3月19日图2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累计确诊病例,万人
✥截至3月19日图3 各主要国家人均GDP与每百万人确诊人数关系
2.1
控制疫情扩散措施
Law
面对海外疫情快速蔓延的严峻态势,多个国家积极采取防控举措。对内,限制或禁止群体活动,减少人群聚集风险;对外,实行边境控制,采取严格的旅行限制措施。表1 各主要国家疫情防控政策或举措
✥截至3月19日2.2
货币政策
Law
为缓解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冲击,一些海外国家央行相继宣布降息+QE等宽松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为金融系统提供有效支撑。表2 各主要海外国家应对疫情冲击的货币政策
✥截至3月19日2.3
财政政策
Law
除了货币政策外,也有不少国家积极出台包括减税、投资、再融资等在内的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提振经济。表3 各主要海外国家应对疫情冲击的财政政策
✥截至3月19日资本市场
自新冠肺炎开始在全球各主要国家蔓延以来,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美股在短短两周内(至3月18日)经历四次熔断,必将记入金融史册。3月9日,美股在开盘后经历暴跌,标普500指数触发第一层熔断机制,这是继1997年10月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股首次熔断后的史上第二次熔断,然而这只是此轮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的开端。随后在3月12日、3月16日和3月18日短短两周内相继发生了三次熔断事件,引发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市场动荡。值得一提的是3月12日的熔断事件,美股开盘后仅6分钟,三大股指集体跌破7%,触发熔断机制,暂停交易15分钟。据不完全统计,同一天,还有泰国、菲律宾、韩国、巴基斯坦、印尼、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哥伦比亚、斯里兰卡等10个国家的股市发生熔断。其中,巴西IBOVESPA股指大跌15%,触发当周第三次熔断、当日第二级熔断。加拿大股市股指跌幅达9.2%,触发第一级全市场熔断,多伦多证交所暂停股票交易,恢复交易后股指跌幅扩大一度至10.5%。欧洲很多股市没有设立熔断机制,但同样遭遇重挫。3月12日,欧央行宣布维持三大利率不变,出乎市场预料。被视为市场恐慌指标的欧洲斯托克600指数跌幅扩大至10%,为历史最大单日跌幅,德国DAX指数、法国CAC40指数跌超10%,英国富时100指数跌近10%。比特币当天跌破5,000美元/枚,24小时跌幅达37%。图4 世界各主要股指在新冠全球蔓延期间的跌幅
✥2月19日-3月16日期间图5标普500及上证A股市盈率,倍
✥截至2020年2月图6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美国经济的拉动情况(季调)
贸易
2000年以来国际贸易取得了巨大发展,WTO数据显示全球总贸易量从2000年的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9.7万亿美元,贸易全球化程度较高。但近年来,由于主要经济体之间发生诸多经贸摩擦,国际贸易壁垒增多,全球贸易增长出现停滞。根据CPB全球货物贸易监测指数显示,过去一年全球贸易量较2018年下降0.45%,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下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的爆发,各国相继采取交通运输管制、限制人口流动等措施,将使全球经贸环境更加严峻,为世界贸易带来进一步的冲击。图7全球货物贸易和工业生产监测指数,同比,%
01
交通运输管制
Law
随着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别于3月10日、3月15日封锁全国,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关闭边境、取消航班、停止国与国之间的铁路运输、限制国内交通、增加出入境管制。由于交通运输的被迫中断,大量货物运输车在欧洲洲际公路上排起了长队。近日全球主要港口亦开始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 ,如对来自主要疫情国的船员增加检疫流程、禁止船只进入和停泊、甚至关闭部分海港。国际航运下降导致波罗的海航运运价持续走低,于2月10日达到近四年最低点。图8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
02
人员流动管制
Law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扩散,各国也加强了人员流动管制。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宣布禁止人员聚集;捷克宣布全国民众居家隔离,除工作或紧急事务,任何居住在捷克境内的人都不得离开自己的住所;伊朗、西班牙调动军队限制当地的人员流动。另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月18日的数据[1],全球102个国家已经全面采取、11个国家部分采取学校关闭措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8.5亿学生受到影响,大量劳动力将花费时间在家照看子女,导致工作时长的降低。03
消费需求下降
Law
疫情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冲击,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者可能减少支出来应对未来收入下降甚至失业的可能性。另外,受疫情不可抗力的影响,各国采取严格管控措施,取消大量文化和体育活动;限制商场、餐厅、酒店、电影院等公共场所的营业,商业活动的严重收缩,将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减少。美国航空公司已表示将削减全球航班的75%以应对需求的不足。国际贸易放慢对各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受到的冲击也将较大。根据联合国数据显示,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贸易量占GDP比重如下表所示,德国、韩国、墨西哥等国的贸易依存度加大,全球贸易放慢将对其造成更大的挑战。图9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出口总量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UNCTAD,毕马威分析
产业链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升级,各国所采取的严格交通运输、人口流动等管制措施,不仅影响各个国家的工业生产,日趋融合的全球产业链也将因此受到一定的挑战。截至2018年,全球中间产品出口贸易量已达到9.7万亿美元,占全球货物出口贸易量的52%。中国、美国、德国分别为东亚、北美以及西欧地区的产业链中枢;韩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也依靠产业优势、地理位置等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深度参与方。图10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间产品出口占世界比重,%
01
汽车
Law
汽车产业链贸易排名前5的经济体分别是美国、德国、日本、墨西哥以及中国,占全球贸易量的44%。德国和日本以输出为主,而美国作为主要汽车消费国,进口量较大。图11全球主要经济体汽车产业进出口贸易额,亿美元
图12德国从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口汽车相关产品比重,%
02
电子
Law
电子产业链贸易总量排名前5的经济体分别是中国、中国香港、美国、德国以及韩国,占全球贸易总量的54%。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地区是世界电子产业链的核心,全球主要产业国从中国进口相关产品及零部件的占比均高于20%。而中国电子产业链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为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占其进口比例高达40%。另一方面,韩国从中国进口相关零部件的比例近40%,与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的上下游供应链联系也十分紧密。图13全球主要经济体对中国电子相关产品依赖度,%
03
机械和设备
Law
机械和设备产业全球贸易总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德国、日本,以及英国,占全球贸易总量的45%。该行业产业链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东亚、北美、以及西欧地区分别以中国、美国、德国为中枢,链接全球产业链的制造业产能,逐步传导至相关区域产业链上的其他国家和生产厂商。分区域来看,在东亚地区,中国在机械与设备产业链上下游与日本以及其他东亚国家保持紧密联系,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来自于日本、韩国;而产品的主要输出国为美国、德国等全球其他区域产业链中枢,为其提供高端制造业所需要的零部件和产能设备。日本则更加侧重该产业在东亚地区的出口,主要为相关国家提供加工贸易生产所需要的机械设备,产业链受地域因素影响较大。德国作为欧洲地区的产业链中枢,除了承接机械与设备在全球产业链的供需关系之外,其更加侧重区域内各国家在该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传导。从产品和零部件的进口数据来看,除去中国和美国,捷克、意大利、奥地利、法国和波兰亦是其机械和设备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而在出口方面,其产成品亦主要销往欧洲国家。相比欧洲和东亚地区产业链中枢强调的区域化供给,以美国为产业链中枢的北美地区,在机械设备产品和零部件的供给上,更加依赖全球供应商。中国、墨西哥、日本、德国均为其提供一定规模的产能设备。而美国大部分机械产成品则主要用于自身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并销往北美地区,墨西哥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占其出口比例的40%。图14美国从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口机械设备相关产品比重,%
跨国投资
随着疫情在全球传染范围的扩大,企业营收受到冲击,资金链面临挑战加大,使得投资者信心容易受到影响,不利于跨国投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3月报告[3],在全球排名前100的跨国公司中,已有41家公司发布了声明,表示其利润可能会因为销量下滑或供应链中断而降低,部分公司表示将会放慢在疫情影响地区的投资。在没有疫情的基准情况下,贸发会预测202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增长5%左右。但是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贸发会预测疫情会使得全球FDI下降5%至15%。图15疫情对202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增速的下行压力预测
[1] 详情请查阅:https://en.unesco.org/news/half-worlds-student-population-not-attending-school-unesco-launches-global-coalition-accelerate
[2] 《Trade for Development—In the Age of Global Value Chains》,世界银行,2019年11月
[3] 《Impact of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on Global FDI》,联合国贸发会,2020年3月
https://unctad.org/en/PublicationsLibrary/diaeinf2020d2_e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