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医门诊舆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医疗 > 正文

首份新冠遗体解剖报告公布 3个发现

2020-03-11 作者: 来源:

  2月16日至2月24日,由刘良及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科王国平教授领衔的华中科技大学病理团队完成了9例遗体解剖。病理学专家卞修武院士和上海瑞金医院团队,也已完成2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

  刘良团队将其中一例尸体解剖观察预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下称《报告》)发表于《法医学杂志》。

  发现1:肺部存黏液分泌物,氧疗可能适得其反

  从尸体检验大体观判断,本例死者肺部损伤明显,炎性病变(灰白色病灶)以左肺为重,肺肉眼观呈斑片状,可见灰白色病灶及暗红色出血,触之质韧,失去肺固有的海绵感。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

  刘良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在尸检过程中,发现部分死者肺部切面有黏液性分泌物。刘良介绍,肺在人体内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场所,其功能依赖气道的通畅和肺泡的功能。而目前情况显示,死者肺泡功能可能受到损伤,气道也被黏液堵住,临床上会出现缺氧表现。因此需要对黏液进行稀释或者溶解,保持气道通畅。目前临床上已经使用相关药物,但刘良表示可以再多试一试。

  在临床治疗上,如果黏液成分没有化解,单纯用给氧的方式,可能达不到目的,有时候会起反作用。正压给氧的时候可能会把黏液推得更深更广,会加重患者的缺氧。临床上可能也在注意这个事情,但我们觉得还是要强调这个问题。

  发现2:炎性反应以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对其他器官的损害,尚无明确证据

  复阅患者入院第20天CT片,见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以左侧为重,双下肺可见纤维条索影。尸体检验肉眼所见与影像学改变分布情况相符合,且病变进一步进展。考虑影像学所见磨玻璃状影与肉眼所见肺泡灰白色病灶对应,提示COVID-19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

  此例消化系统损伤情况肉眼观不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小肠呈节段性扩张与狭窄相间(类似串珠状),为个例或普遍表现需结合更多尸体检验情况。脾肉眼观未见明显异常,是否存在病变需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肾呈颗粒性固缩肾外观,考虑与基础疾病有关。

  关于神经系统,肉眼观见脑水肿,大脑皮质轻度萎缩,结合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大,有多发性脑梗死及脑血管病后遗症,脑肉眼观未见感染特异性表现,病毒是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有待组织病理学验证。

  发现3:病理特征与SARS有区别

  此例系统解剖大体观察,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考虑可能与此例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仅15d,病程较短有关,有待更多系统尸体检验资料及组织病理学验证。